迷糊主要流行在华阴、华县一带,是深为群众喜爱的一个曲牌联套体剧种。
据《汉书》、《隋书》载:华阴杨素、杨恽,家蓄优伶,雅善鼓瑟,常作舞歌唱以自娱,其韵曲有“伊尤而呀”之腔,此声腔与今之迷糊相仿佛,在形成上是有其源流关系的。魏晋南北朝时法曲、佛曲已经形成,法曲佛曲的念法与迷糊“太平调”的唱法诸多类似,如佛曲念完一段后有“阿弥陀佛、弥陀佛”,而“太平调”尾声亦有“太平年一年太平",以此见迷糊与佛曲亦有渊源关系。迷糊的联套“月起月落”、“背起背落"、“先背后月”、“先月后背”等与元杂剧套曲相类似。故与北曲是有血缘关系的。它是继承渭南历史通览了元代小令和套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时调歌曲。以后人称之为“北方俗曲”,进一步又发展为“北方俗曲腔系"。迷胡亦属于北方俗曲腔系。
迷胡剧是由清唱发展起来的。主要乐器为板胡、三弦、笛子三大件。“清唱”是文人的称谓,俗称“地摊子”、“板凳盐子"、“念曲子",在华阴县又称“走马”,是由于人们在庙会节日腰系竹马(用竹编的马形),口唱小曲,载歌载舞而得名;也有在戏开演之前,跑马念曲,以便招来观众。迷胡剧的“高台演唱",始于清朝嘉庆、道光(1798--1850)年间,最初与秦腔梆子、乱弹戏班同台演出,名日“风搅雪。"驰名盼有杨运子班(风搅雪),搭班艺人有任占魁(32花旦)、张屯子(黑牡丹)等,继运子班的有党回儿班,主要艺人有景端亭、陈吉元(油糕旦)、张捆柱(瞪眼丑)、高启善(高桥娃)、李妙义、宁思合等,巡回于渭北、商洛各地,常与秦腔班社对台;于清乾隆二十八年流行关中和西北五省,曾一度赴西安演出,博得盛彩。
上一篇:同州梆子(秦腔)
下一篇:韩城秧歌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