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州梆子。也就是历史古老的秦腔,亦称老东路。属板腔体。现名“同州梆子",是l956年省文化局在抢救、挖掘戏曲遗产时命名的。(师继祖、汪浔《秦声、秦腔、同州》,见《秦东戏剧论文集》l4页)“秦腔是梆子腔的鼻祖。大量史料表明,秦腔产自陕西。其最初发祥地是第十七编东府戏曲秦韵秦声同州地区”。(孟繁树《梆子腔源流概说》。见《当代戏剧))1986年第4期朝页)因其主要流行在陕西东部各县故又称东路秦腔、东府秦腔,史料上亦称大荔腔(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同州梆子声腔形成历史源远流长。它是在“西音"、“秦音"、“秦风"、“秦声"音乐舞蹈基础上,逐渐演变的秦汉“乐舞”(《秦王破阵乐》)、“角抵戏"(《东海黄公》),唐“大曲”、“变文”后形成的诗赞系发展至宋“涯词”、“陶真”,元、明“词话”、“鼓词"、“宝卷”,尤其是“宝卷"的变种“善书"、“说书”中上下七字句、十字句词格与上下句音乐结构的出现,为最早的板腔体秦腔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孟繁树《梆子腔源流概说》,见《当代戏剧》1986年第4期52页)。故前代学者有“秦腔俗称为梆子腔,盖因其以木梆为乐器而得名者也,其来源极古,有谓肇始于战国”,“秦声即燕赵慷慨悲歌之遗响也,传人秦后,其声乃益激越,后世之秦声实际胚胎于此焉”的说法。
上一篇:东府跳戏
下一篇:迷胡